第三章 农民苦
叶华荣走出了窑洞,一阵刺骨的冷风钻进胸口,10月份的黄土高原已经冷了下来,整个冬季也是格外的漫长。 叶华荣走进厨房的小窑洞,五平方的窑洞里堆满了柴火,水缸里盛满了公社挑来的井水,锅里还冒着热气,柴火燃烧的声音时常响起。 一身破旧的衣服在柴火旁边烤着,也是前些年自家织出的老土粗布,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多次洗过也早已褪色。 一双旧绿胶鞋早已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黄麻绳,一只鞋帮上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一直脚后跟缀补着一块黑布补丁。 灰色的裤子也是前两年缝的,叶华荣虽然瘦的皮包骨头,但是也长到175的大高个,裤子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小腿上。 叶华荣看着身上穿的衣服,瘦小的身子也撑不起父亲之前的衣服,松松垮垮的衣服、裤子也的确四处漏风。 妹妹叶雪梅上身衣服有五六个补丁,下身的裤子早已被几个大补丁连成一块,鞋子也是由小衣服做成的。 这个年代真是够不容易的,家家户户吃个四成饱就不错了,哪有闲钱去买衣服,也都是自家织出的老土粗布。 这年代农民是不允许外出打工的,所有人都在公社的生产队工作,收入也是按照工分来计算的。 一个整劳力劳动一天为10分工,也有不足10分工的,踏入生产队劳动及老弱病残的少部分人,他们大都为8.5分或8分工,比其他硬劳力略低一点。 农活特别忙的时候,队长也会安排社员们打早工、打晚工,早工、晚工再各加1分工,如除田间地头及沟边杂草、砍高粱、掰苞谷、晚上棉花田里点灯捕蛾、早上收蛾子、禾场收粮食等农活。 这样一天下来可挣12分工,每天下午的后半时间由生产队记工员到劳动现场逐人登记不误,社员如果是对自己每月的出工天数有疑问,也可利用闲时或者是阴雨天与记工员进行核对。 到了年底并由生产队会记、出纳、记工员三人根据队里这一年的农业收入及队社员工分的总数进行核算,并核算出每个工价划多少钱。 有工价高的生产队、也有工价低的生产队,陕北一个工价在一毛以上就算高的了,五分钱的工价也是非常稀有,甚至还有更低的就是两分、三分钱一个工价。 劳动力多的家庭收入会多一些,劳动力少的家庭(小孩、老人较多)负担较重,不但收入少,很可能还会面临超支,还倒欠生产队的钱。 每天早上生产队长会按时敲响上工铃,然后会用铁皮话筒来喊工,并根据男女、年龄大小的社员来安排不同的农活种类。.. 社员们会按自己今天所干的农活,带上所需农具,三五成群按时来到劳动现场,在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能迟到,万一有事迟到了会扣工分。 农活分工有耕田、耙地、撒种子、禾场扬粮食等,这些农活队长会安排年长一点的社员去干,他们有丰富的农耕经验;如锄草见苗、插秧割麦、筛筛子、摘棉花等这一类农活队长会安排妇女们去干;挖渠开沟、打药挑粪、拉运农作物等这些出气力的活,自然是由年轻人去干。 这些农作物成熟收获后,生产队除预留好来年的种子后,便挑较好的粮食用于“交公粮”,剩下来的就是分给社员们的口粮。 分口粮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人头粮”,就是按家庭人口的多少进行分配;一个是“工分粮”,就是按每个家庭的工分多少进行分配,家里的劳动力多,那么分的口粮就越多。 到了农闲的冬春两季,各县及公社会有一些水利设施建设任务,需要大批的人力物力投入,那时也叫出外工。 如修筑水库、堤防加固、开河挖渠等,上面会将出外工的人员数字分配到各大队,大队再按数字比例分到各个生产队;这时生产队会安排一些强壮的男劳力参加,有些劳动力少的生产队也会安排少部分年轻女社员增补,工分照样是计10分。 就是到了年终决算时,上面会下拨一定的水利补贴粮,每人每天补足粮食二两,除此之外,其他就没什么啦。 这年代各地农场公社之间的差距也是天壤之别,富有的地方是一直都在富有,而贫穷的地方也一直都在贫穷。 南方的公社生活则好了很多,农民不但可以种地获得大量的粮食,公社还会养鸡、鱼、鸭等等家禽,这些工分收入自然要比种地赚的多。 鸡鸭鹅鱼等家禽以及蔬菜不但能够卖给供销社,而且还有大量的蛋类也是一笔收入,黑市自然也更加繁华一些。 西北地区的新疆、西藏、青海三省,这些地方应该是国内最幸福的牧民,公社也只是一个形式主义。 那么牧民祖祖辈辈积攒了无数的财富,单单身上穿戴的天珠、黄金、绿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