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文化衫
也是一样,确实是个好媳妇儿,可不大适合在一块儿生活。 孤傲不是脾气,而是长久养成的性格秉性,顾宁从小就那个生活状态,不是针对他们。 可在他们看来,老二媳妇儿就是城里那种高干家庭出身的标准子女,可能小两口都是干部,在一起生活顺当的很,跟老人在一起就不同了。 就是老太太在那边生活有的时候都看不过眼了,更何况是几代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呢。 在生活习惯上,日常消费上,衣食住行样样都有着思想上的差异。 老二家如此,老三家就更是如此了,姬毓秀更是爹妈宠着,哥哥爱着长大的。 可能因为年岁小好糊弄着,再大一点儿,别说姬毓秀不满意了,就是老三学才也受不了他们家的传统生活观念了。 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传统家庭的观念和思想也在发生变革。 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生活,对应的就是接受较缓慢,或者说防备心比较强的上了岁数的人。 老人经历的多了,对生活的坑坑包包都有了防备和随遇而安的心,自然没有年轻人那种上进和冒险的观念。 两相冲突,自然各自生活的都不舒服。 为什么这个时候多选老大养老,原因就是等他们老了的时候,老大基本上也人到中年了,已经能感受到他们曾经感受过的危机和防备了。 更容易沟通,更容易理解,刘茵说李顺选老大合适的原因其二是大儿媳妇儿。 三个儿媳妇儿,两个出身是高干,唯独只有赵雅芳是出身农村的,再是经历过高等教育,可根子和骨子里还是农村人,生活上还是农村的思维模式。 勤俭节约,老实本分,孝顺恭谨这些品质都是刻画在了骨子里的,又是承担着长媳的责任,对待老人自然是要比其他两个儿媳要顺当些的。 老太太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很理解刘茵的想法,对赵雅芳的态度比其他几个孙媳妇也是不一样的。 有对长媳的尊重,也有对家庭未来主事人的倚重。 家庭是个很温馨的场所,可也有现实的一面,既然定了是老大养老养家,那老大媳妇儿自然就被定为李家未来的主事人。 这个不用争,也不用抢,有话语权的好处,也有当家人的责任。 赵雅芳现在其实已经承担起了家庭的一部分决定事务权,刘茵也有意放手家里的事由着老大媳妇儿做主。 其实这都是老大媳妇儿过门后应该有的意思,只不过当时赵雅芳一心想要单独出去过日子,不受老人牵扯。 婚后也是没接婆婆的账本和钥匙,想着小叔子也上了大学,二小叔子还在外面当兵,公公婆婆岁数都不大,再等等。 她想的是,但凡二小叔子和小叔子有一个张罗着继承家业或者提出要给公公婆婆养老,那她和李学文就搬出去住。…. 哪怕是住学校里的宿舍也不想在家里挤的。 可谁能想得到呢,计划没有变化快,原来预想着的家里会很挤,向对门那样挤得走不开身的,可才不到半年时间,在这院里他们家就有了四五处房产。 这会儿住吧,打扑嘞住都住不过来了,二小叔子更是在结婚后就搬出去了,留下三处房产在这院里空着。 现在可倒好了,兜兜转转,在家里住着的人都凑不够一间屋子的一铺炕了。 她和李学文在学校还有个分到手的住房空着呢,现在也没法过去住,以前担心的房子问题现在倒成了累赘。 环境的变换自然决定了观念的转变,赵雅芳逐渐的也对养老和当家这件事不再抵触和推辞,婆婆给了钥匙和账本她都接了,算是正式的成了管家媳妇。 说起来这就是个传统的习俗和仪式感罢了,李家能有多少钱,能有多少移动资产李学武还不知道? 甭问,他们家可没有娄家的那种传世翡翠手镯,更没有什么金银古董啥的,就是日常的工资和票据。 账本是要有的,京城无论大小家庭,是穷的,是富的,是人多的,是人少的,基本上家家都有本账。 记录了本月领工资几何,上个月盈余几何,欠款几何,本月按日花费均会登记在本册上,以供反思核对。 买钢笔,订杂志了,修鞋了,买菜了,都得登记,出一笔进一笔,老百姓的日子都在账本上呢。 管家的媳妇儿管账管钱,她说这个能买,那就能买,她说账上这个月的生活费都不够了,不能买,那就是不能买。 男人和家里其他人只管着挣钱和提出要求就是了,至于花钱和买东西都得经管家媳妇儿手。 在早这个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