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覆试
主试官微一沉吟, 问道:“赫如渥赭,后一句为何?”
背书是蔺知柔最得心应手的项目,试官话音甫落,她便答道:“公言锡爵。”
试官接着问道:“此二言何解?”
蔺知柔毫无停顿, 对答如流:“赫, 赤貌。渥,厚渍也。祭有畀辉、胞、翟、阍、寺者,惠下之道, 见惠不过一散......”
却是将正义中的笺疏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末了又添上些柳云卿上课时发散过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见解。
主试官与两位同僚对视一眼, 捋须颔首道:“甚好, 可见下过一番功夫。”
说着又从其它经书中抽了几句来考,经义部分对蔺知柔来说就是送分题, 她毫不迟疑,一一作答。
三位试官脸上都露出赞许之色,帖经问义靠的虽是强记,这些童子毕竟年纪小,能将经书原文已是不易, 加上笺疏,洋洋几十万字,非经年累月的勤学苦读不能为之。
右侧的试官问道:“蔺公子几岁时开蒙的?”
蔺知柔按着哥哥的情况答道:“回禀官长, 小子开蒙时七岁。”
几人脸上闪过一丝讶异, 方才见他对答入流, 还道他开蒙必然很早,谁知却比旁人还晚些。
那试官啧啧称奇:“不过三四年便有此厚积,真乃奇童。”
前来赴考这些童子虽大多有早慧之名,可是能如这般毫无错漏的也仅有蔺知柔一人,更有一位考生经义六道只粗通三道,连着作了三首诗赎帖。
蔺知柔实际上先前学得有一搭没一搭,靠的还是近两个月的恶补,要是叫他们知道实情,还不知要怎么吃惊。
然而试官们的赞叹也只是点到即止,毕竟这不是明经科,经义再强也作不得数,终究还是要看词采如何。
不过此子颇受上司的激赏,在坊间又有诗名,几位试官都翘首以待,看这神童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秀逸过人。
主试接着道:“请以‘秦镜’为题,以‘镜’字为韵,作五言六韵诗一首。再以‘美人’为题,不限体裁格律声韵,诗赋皆可。”
说罢抬手指指自己案头的莲花铜漏壶:“限时一刻。”
蔺知柔微微挑眉,这时间限制十分苛刻了,进士科全为笔试,一考便是几个时辰,若是琢句慢,大可以从帖经的策问题中省出时间匀给诗赋。可是这回经义是口试,一刻钟之内要写出两首诗,便是登科进士也未必能游刃有余。
蔺知柔略一思忖就明白过来了,宋十郎说过这次童子试多半要由皇帝亲试,自然也要试诗赋,那么挥笔而就的捷才就必不可少了——总不能叫皇帝久等。
她调匀了呼吸,没急着提笔,静静坐着思考试题。“秦镜”之题用的是秦镜照胆的典故,出自东晋葛洪撰写的《西京杂记》,说的是秦始皇咸阳宫中有一块方镜,能映照出人的五脏六腑和善恶正邪,秦始皇常用这面镜子来照宫女,但凡发现“胆张心动”的就杀掉,后来“秦镜高悬”就变成了公正严明、识人善察的意思。
若是不知道这个典故,可能会望文生义,将“秦镜”误作“以秦为鉴”。多亏蔺知柔有个喜好怪力乱神的师弟,曾借这部书读过,至少破题思路是不会有误了。
又思考了一会儿,她才牵袖研墨,提笔蘸了浓墨,毫不犹豫地落于纸上:万古秦时镜,千秋独有名。
三位试官忍不住探头张望,都暗中称许,且不说才藻,那手字便是可圈可点,笔画流丽,向背有致,秀韵飘逸,虽限于年纪腕力不足,但架子搭得好,布白匀称,在今日赴试的一众童子中已是拔萃。
再看内容,首联即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不算出彩,但开宗明义是正确的路子,在考场上尤其如此。
蔺知柔一气往下写,几乎没有停笔思考的间隙,将四十字一挥而就:
万古秦时镜,千秋独有名。
依台月自吐,在匣水常清。
烂烂金光发,澄澄物象生。
云天皆洞鉴,表里尽虚明。
但见人窥胆,全胜响应声。
妍媸定可识,何处更逃情。
几个试官都是点头,这种限题限韵的试场诗难出佳作,陈词滥调在所难免,能做到词句工整、八音克谐已是过关了,何况此作题旨分明,词气贯通,能借物寓意,对一个十来岁的童子来说便很难得。
试官们心下已有了主意,他到此为止的答卷已足以让他通过覆试,不过几人都饶有兴味地望着这小小童子,最后一道不限体裁自由发挥的试题才最见真章。
覆试结束后,几位试官将根据应试童子的表现取二十人,并排定名次,经长史复核后向吏部呈送,如果名字能出现在首位便能给台省官员留下印象,自然大有裨益。
蔺知柔瞥了眼漏壶,一刻钟时间只过去一小半,她有充裕的时间深思熟虑,便搁下笔,专心致志地打腹稿。
美人并非冷僻的题目,前人可资参考的作品既多,仿作一首却是不难。蔺知柔在应试前分门别类地记了不少意象,与美人相关的无非就是那些,云鬓、绿眉、螓首、柔荑、粉腮、笑靥、秀项、柳腰......
再搭配凤钗金钿明月珰、霓裳霞帔绿罗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