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 20 章 艰苦奋斗
上工的地点在地里不在村社, 知青们也不需要再去村社,直接去上工地点。
王家沟大队一共有三百多户,八百余人, 共分为四个劳动小组,四名知青按男女分为两队, 在不同的劳动小组。
第一个小组是青壮年男性最多的小组,他们年工分也累积最多, 小组组员年龄多在十六岁到五十岁之间,但通常超过四十岁的都少。
因为在持续高强度劳作下, 人的身体年龄往往比真实年纪更大, 四十岁以上开始逐渐身体机能退后, 具体表现为身体多多少少有点毛病, 对人生寿命也有不小影响。
当然, 也不是没有bug。
极个别人在高强度体力劳动下身体反而越来越好,这属于基因bug,他们往往也有一身武学师傅最喜欢的好根骨。
第四小组则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与身体比较弱的妇女组成的小组,此外, 还有些十六岁以下的半大少年少女,秋收时能拿1到3工分的小孩子也归于这个组。
第二小组与第三小组人员构成差不多,男男女女都有, 什么活都能干, 拿的工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韩景和徐飞作为青年男性, 被分在第一小组;叶榆和花菲菲被分在第三小组, 分组时,大队长多看了叶榆一眼。
对于这个安排,韩景和徐飞觉得自己备受重视,欣然接受, 花菲菲也是干劲儿满满,唯有叶榆,平常很少能看不到她脸上有情绪起伏,似乎面对什么都风轻云淡。
叶榆也曾这么以为,有什么农活难得到她?比杀变异兽难吗?
然后她裂!开!了!
“……”
乡村建设和知青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让他们大受打击。
现在这个季节其实已经过了农村一年当中最重要工作量最强最辛苦的双抢季节,像是时下村里的主粮红薯、土豆、豆类、南瓜、玉米等基本上已经收完,也不像春天一样,有很多粮食需要播种。
农活少了很多。
但不意味着完全没有。
首先,秋收后需要沤肥。
这个年代已经有专门生产碳氨和磷肥的化肥厂,但化肥产量仍然低,根本无法供给全部农村,绝大多数农村用的还是相对传统的农家肥,顶多在上面略微有所改。
王家沟也一样。
农家肥主要以人畜粪便为主,包括队里猪圈牛圈,还有家家户户的茅房,堆在地里三处大概10米宽、20米长、3米深的大坑里,加入水、秸秆、烂草、某些树叶等一块儿沤肥,等农家肥沤好,一开春便能大面积用上。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从这样耳熟能详的口号可知,肥料对于种地农民的重要性根本不言而喻。
沤肥重要归重要,干活过程却是又脏又累,简直视觉嗅觉双重考验。
还有被农家肥吸引过来的各种小虫子,看到它们,有人身上已经开始痒了,的亏这是深秋,天气转凉,虫子数量和种类都算少的。
叶榆敏锐的嗅觉与非人的视力在这一刻全都成了拖累。
真差点裂开了. jpg 。
即便暗暗用上空间隔绝,但空间隔绝不能把自己真关在空间里,必需有呼吸通道,而这里四面通风,沤肥坑不止一个,味道到哪里都遮挡不住。
还是重生回来日子过得太舒服的缘故,放到以前眼睛都不眨一下的,人在舒适的环境下就容易后退,叶榆面无表情地狠狠唾弃自己。
两个字:
“弱!鸡!”
其他第一次见识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花菲菲是呕吐第一人,今早吃的饭白吃了,指不定昨天都吐出来,今天中午她绝对也是吃不下东西了。
韩景和徐飞也呕了许多次,最终,韩景第二个步花菲菲后尘,徐飞坚强没有吐,但胃一直在翻滚叫嚣拒绝。
一同干活的村民哈哈大笑起来,说他们城里来的娃就是娇气。
韩景曾经以为自己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小时候还去爷爷的军营当过小童子军,不就是下乡吗?根本不是事儿。
但这一刻被狠狠打脸。
面对村民们的嘲笑,知青们也找不到理由辨别,因事实本来就是如此,他们捏着鼻子努力适应。
但还是有点儿难。
其实沤肥的工作不算特别辛苦,除了挑粪难一些,但这个平时就在挑的,搅拌和加水都不是太难,只是对于精神污染过于严重。
好在大队长只是想让知青们认识农活,并不是折磨他们,在见识过沤肥后,让他们到今天真正负责的工作上。
除了沤肥外,秋收后也正好是每年种小麦的时间点,种小麦的人未必吃得上白面,但小麦也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之一。
种小麦的工作先需要整地,主要包括除草、犁地。
抛开极个别少数,男女的先天体力差是客观存在的,女人们主要负责前一种,男人们主要负责后面两种。
这个年代除草剂也缺,麦田里那叫一个杂草丛生。
除草需要技巧,没有技巧的除草不仅活干的很慢,还容易受伤。
然而掌握除草技巧不是最难的,最难在于需要一直弯腰。
两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