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十三章
《我爱你,祖国》被面向全国人民发行的人民日报转载了!
并不是原文转载,确切地说,应该是被一位记者引用了。这位记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时事评论文章,针对最近两年社会上一些浮躁的崇洋媚外的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写出了《我爱你,祖国》这样的文章的边静玉,在这位记者的笔下,就是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代表,是可以被立为典型的。
小孩往往喜欢说真话,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大人们的心灵却蒙上了无尽的尘埃。小孩因为自己过着吃饱穿暖的日子,所以发出了“我爱你,祖国”的高呼,某些大人却背弃了生养自己的土地。
记者大量地引用了《我爱你,祖国》中的原文——反正这篇文章本来就不长——对于原作者持一种表扬的态度,他用原作者的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党的感激来反衬那些无原则维护外国势力的小人们。
虽然在该评论文章中,记者并没有说出边静玉的个人信息,因为他也不知道边静玉是谁。他只是正巧在Z省报纸上看到了边静玉的这篇文章,所以他在文中如此写到:笔者今日有幸看到了一篇五岁孩子写的文章……如果边静玉没有在原文中用上“神佑”和“石美”这两个名字,该记者这样的引用根本不能帮助他找到沈怡。好在边静玉有先见之明,当沈怡在餐桌上看到这篇文章时,他忍不住跳了起来。
这里说句题外话,人民日报是沈家人等待早餐上桌时的标配。
沈怡恨不得能跑到别墅外头的草坪上去前滚翻、后滚翻、各种翻!他做了两个深呼吸,才勉强把激动的情绪压下去。他把报纸摊在餐桌上,问:“爸爸,我要认识这个人!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吗?”
沈承安扫了一眼报纸说:“你可以给报社写信,报社会帮你把信转交给作者的。”
这年头非常流行笔友文化。只要是有作品进入公众视线的文人,他们总能收到很多来自天南地北的信件。在这些写信的人里头,有些是因为读了文章有所感悟,于是写信感谢原作者,有些是因为读了文章仍有困惑,于是写信请教原作者,有些是看了文章以后想要和原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不是……爸爸,我不要写信给这个叫江波的记者。爸爸你看,他在文章中引用了一篇文章,那文章是一个五岁的小孩子写的,和我同龄!”沈怡努力地为自己的行为找了个理由,“我身边的同龄人都太幼稚了,难得能见到和我一样聪明的小孩子。我要和他做朋友!爸爸,我该怎么联系到这个人啊?”
人民日报的记者引用了五岁孩子写的文章?沈承安的好奇心被挑起来了,一边接过报纸认真看了起来,一边说:“要不你先写信给江波,问问他是从哪里看到这篇文章的。他或许能联系上原作者。”
沈怡很想马上联系上边静玉,但现实却不允许,他只能先试着联系一下江波。
“我回房间写信了!”沈怡说着就离开了餐桌。
毛安妮愣了一下,沈冠英小朋友一直就有些少年老成,她什么时候见他这么急过?她忍不住朝沈怡的背影喊了一声:“喂,你先吃过早饭再去写信!”结果,沈怡飞快地跑上楼梯,已经听不进去了。
毛安妮和沈承安面面相觑。
沈承安的心里忽然起了一丝心疼,说:“我们总觉得宝宝很聪明、很懂事,也很独立……他不愿意去幼儿园,我们就同意他不去了,因为他确实和同龄人没话说。但其实他心里也是想要交朋友的吧?”
所以,难得有个五岁就能写文章的聪明孩子出现后,他才会如此激动。
“肯定是这样了!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就算能和大人无障碍交流,也肯定期待能从同龄人那里获得友谊。我们以前都疏忽了。”毛安妮内疚地说。夫妻俩的事业都很忙,她觉得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
沈承安试图站在沈怡的角度思考问题,说:“我们以前就算知道了这一点又能怎样?宝宝需要的是一个能和他正常交流的同龄人,如果不能和他正常交流,他宁可不要。可像他这的孩子真是太少了。”
毛安妮觉得丈夫说得有道理,便从丈夫手里拿走了报纸,说:“不是我这当妈的自己吹,像宝宝这样聪明的孩子,确实太少见了。报纸给我,我也看看另一位五岁的小天才写的文章……”她要想办法帮儿子找到这个小天才!如果她儿子真的能够就此收获一份友谊,只要自己儿子高兴,她也会很高兴。
这一对主动脑补了沈怡心酸心路历程的夫妻都没有上楼去打扰写信的沈怡,而是把早餐推后了。
沈怡先取出一张信纸,迅速地在纸上写了一封可以称之为是交笔友模板的信,就是“我很喜欢你的文章,想要和你交个朋友”一类的。然后,他在信纸的角落里做了些记号。接着,他把这封信装进了信封里,在信封上写了“《我爱你,祖国》的作者收”几个字。他不敢直接写“边静玉收”,也不敢在信里直接说破两人的秘密,因为他还不确定这封信能不能被交到边静玉手里,又会不会被别的什么人看去。
把信封封好,又贴上邮票,沈怡重新拿出一张信纸,开始给江波写信。在给江波的信里,沈怡的语言风格尽量向正常的小孩子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