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3 章 明末下10
【基于“天下文脉”衍圣公这个德行,我们可以好好看看明朝士大夫和皇帝闹别扭的一生。】
崇祯脸色铁青。
因为他知道了这个血统有问题的假衍圣公,未来不仅会投降别人,而且投的非常利索,跪谁都可以,就是不愿意跪他这个朱家皇帝!
突然,一个疯狂的念头涌上了他的心头——
既然这衍圣公都是假的了,那不如以这个为名头,抄了现在这个衍圣公府,拿钱拿地给他这个亡国之君养兵算了!
他看了看殿下那些恼羞成怒到有些呆滞恍惚的大臣,不停的在心里盘算着。
首先这个想法一定是不能说出来的,不然就是和天下读书人作对,他能活多久都不一定……而且就算他们同意了,那派人去抄家也不一定会给他留几个钱。
不行,要不回头还是先好好扶植一下东厂吧?让他们养一些可靠的力士和番子,偷偷把这件事给做了……然后他重新在皇庄里养兵,天幕说过,卢象升、孙传庭都是好的带兵人选,又是文官出身,不怕这些人反对。
崇祯顺着思路慢慢的想着,竟然也琢磨出一套他认为可行的方案来。
这一次,他一定不会那么傻了。那个什么李自成来了,大不了他就跑去凤阳!
士绅不要朕,朕就去找红巾军!
【首先要说的,就是许多人听说过但其实不甚了解的一项制度——士绅优免。】
【很多人认为,在大明,因为有士绅优免,所以士绅就完全可以不交税,过得相当滋润,觉得朱元璋对他们这么好,怕不是个傻子。
我只能说,八八委屈。】
这个制度,是当初他还没当上吴王的时候,就和李善长商量,在应天实行过简略版的。后来登基称帝后,又在宋濂、刘基等人辅佐下,渐渐完善。
他盯着这三个人,微微眯着眼问:“朕是个傻子?”
“此乃千古善政,臣等如何敢愚弄陛下!”
朱元璋没听说,但他知道天幕之所以这么说,定然是后世这制度出现了天下的纰漏。
【朱元璋设计的税收制度很简单,就三大部分:田租、正役以及杂役。
田租也叫田赋,就是根据地里的产出来纳税。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你种地收成后也得把一部分收成上缴。
正役,又称里甲正役,按里甲编户轮流承担,这些编户每十年一轮应役。
而杂役,就是那些与正役无关的徭役,统统都可以称为杂役,也就是无偿给官府干活。杂役是按照地方衙门的需要可以随时增加的。
大明规定的士绅优免,免除的就是杂役这部分。所以,那些以各种名义、用各种方式不交田赋和徭役钱的,在大明统统都是违法行为!】、
朱棣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大胖儿子道:“松江府今年请求减免赋税?”
朱高炽操持这些具体的政务,因此很了解,赶忙说道:“松江今年先是春天干旱,没怎
么下雨,入了夏之后却暴雨不停,华亭那里的入海口又没有疏通,眼看洪灾就要起来了。”
朱高炽的言下之意,是说松江府的灾情是真的,地方要求减免赋税也是应有之意。
但朱棣知道,松江那地方,和苏州府一样,从上到下都被各种大小乡绅把持着,这灾年,怕不是他们又到了他们大捞特捞的好时候,还有脸跟他这个皇帝提不交税!
朱棣很不高兴!
【为什么会造成后来那种普遍的违法行为呢?】
【明初时候,根据民众经济情况,分别承担不同的杂役,比如有钱的就承担地方衙门送往迎来的酒席,没钱的就去给衙门当自带干粮的民夫修桥铺路。
设想一下,你好不容易作为小镇做题家,经过层层内卷上岸,获得编制,进入市委、省委,甚至是中央部委或者央企工作,然后老家县城领导给你打电话,让你回家参加街道办事处的志愿者活动。
这合理嘛?听上去是不是很离谱?
所以说从秦朝商鞅变法以来,高官都是免除这些低级徭役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而且是要比服徭役更大的贡献。
而大明就是把这个范围从一般的高官扩展到生员身上,从你有了功名开始,就按照等级有一定的优免额度,给家里省钱甚至赚钱。毕竟普通人家供养一个脱产读书的不容易,教育问题从古到今都是一笔大花销啊!】
朱元璋点点头,这正是他当初设计优免的原因,两宋是把这部分钱都拿去养恩荫了,朝廷在册官员里,竟然有一大半是光拿职称和俸禄,却没有任何实际职务的官二代。
既然如此,倒不如把这笔钱拿来养普通生员。
【所以地方衙门会把自己这衙门全年所需的杂役做了一个预算,然后把这笔预算平摊到全县所有成年男丁的头上,全县男丁每年交这一笔钱,然后地方衙门雇人服全年的杂役。
这一过程就是杂役折银,而后来就把这个钱取了一个名字叫“丁徭银”,又简称“丁银”,也就是民间俗称“人头税”。
但因为杂役这东西没个定数,都是看衙门的心情。所以历朝历代中,徭役是远比田租更恐怖的存在。up虽然不喜欢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