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章 交朋友了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吧。 她不在乎有人背后骂她“小门小户出身果然寒酸上不得台面” ,她不管家就算了,她管着家,肯定尽量让自己顺心。 挨过饿的人是真见不得浪费粮食。 她上辈子小时候是,末世时更是。 封氏陪姜宁用饭,主桌上就她们两人。 姜宁没掩饰自己的饭量——她本来就能吃,练武学骑射后更能吃了——吃了三碗饭。 关键是各家给女人使的碗都略小,换正常碗也就两碗。 三碗饭八分饱。 再少吃点她怕还没回城就饿晕。 封氏真的难掩诧异了。 姜娘子看着神仙似的,怎么这般……胃口好? 但姜宁解释后,她忙让丫头去看两位师父那桌要不要添饭,怕家里只招待了这几个人,还没让吃饱,那就太丢人了。 然后,刘师父吃了六碗,白师父吃了五碗。 饭后当然不能立刻走人,姜宁又和封氏闲聊了一会,问甄士隐说的“鼠盗渐起,乡下地界着实有些乱”是怎么回事。 封氏解释:这一年姑苏水旱不定,渐渐有了些鼠盗。或一一人偷鸡摸狗,不过为的一口饭吃也罢了,前几日甚至有一三十人成群要抢夺田地的。甄家人口不多,幸得左邻右舍之力才勉强捱住。今年秋收又不好,匪患更多,还不知后面一冬一春怎么过呢。 有了匪盗,官府自然会剿捕,可在差不多的地方,“官”与“匪”对百姓来说都是一样的,所过之处必然会捞些东西走,有的“官兵”甚至比“匪”还“厉害”。 前朝末期便有官兵剿匪,没遇见反叛匪徒,便把沿途的村庄屠尽,聚拢人头当做战功的事。 本朝才立国几十年,倒还没有这等事发生。但官兵下乡,“吃拿卡要”(姜内心翻译)是惯例。 封氏笑叹:“也是我与娘子有缘。若娘子再晚来十天半个月,或许我与官人已投往别处过活去了。” 姜宁听明白了。 甄士隐的性格,说得好听点是“不慕名利”“不惯俗物”“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说得难听些呢,就是读书读傻了,不知世事艰难,不会过日子,脸皮又太薄。 分明一个进士,便是自己家烧没了,也不至于非得搬到乡下?举人便可以收人为奴替人免赋税,他能考上进士,想必才学也过得去,怎么不学贾雨村给人做家庭教师去? 姜宁不信他没有一一能借他宅子住的好友? 他有三分心思,绝对在姑苏城内活得下去,还能活得很好,偏偏把自己混成这样,真是…… 即便住在乡下,难对付匪盗就算了,他一个进士哎!官兵都应付不了吗? 难道他当年辞官, 是看官场黑暗, 做不来同流合污的事,所以干脆归隐? 林如海是有后台——林家几代人脉,他的同年、坐师,或许再加一个岳家贾家?有皇帝的赏识——亲自点了探花,自己也有本事,所以为官十多年,似乎没有脏手太多。 没有他这条件的,想在官场中出淤泥而不染,真的很难、很难。 如果甄士隐辞官真是这个理由,那么姜宁理解。 可他资助贾雨村那么熟练自然,不就是在发展人脉吗?难道真的仅仅只是好心帮忙? 姜宁只能评价,甄士隐或许是个好人。但他的这些“好”,对他的老婆孩子来说,就很不好了。 一时落魄了能怎么样呢?他一个男人,还是有功名的男人,比女人多了多少优势,如此无能,真叫姜宁瞧不起。 这人是不是有点像贾宝玉啊! 姜宁猜测着甄士隐的性格,感觉她的提议甄家很可能不会接受。 但她还是提了一嘴:“说起来我在姑苏城里还有处宅子,是我们老太太仙逝前留给我的,三进的院子,带个花园,不大,一直空着没人住。不是我拿话让夫人伤心,实是若留在姑苏,或许哪日孩子还能找回来,若远远搬走了,孩子便记得家乡,又哪里去寻人呢?若夫人和老先生不弃嫌,还请搬到城中居住,也免得草木荒疏,庭院寂寞。” 封氏眼睛亮了,又很快暗下来,笑道:“多谢娘子的美意,只我们老爷……是不爱受人恩惠的。” 姜宁:…… 她就知道! 她还偏要再劝了! 姜宁挽了封氏的手,和她四目相对:“这算什么恩惠?宅子空着可惜了,若有幸请两位住进去,院落时时有人打理,屋子有了人气儿,还是两位对我有恩惠呢。夫人,我亦有一亲女,我明白夫人,男人心里装着大事,有“大义”,怎知咱们女人只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