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途见闻
江南盛夏梅雨季,清晨起来,园子里雾蒙蒙湿漉漉一片,倒是不用弄烟雾加湿,就像在仙境中一般。
这宅子原先是前朝哪个王爷建的,皇帝赏给她们住。
既然是赏的,将来肯定有收回去那一天。
想到这一茬,史苗心里没意思起来。
可惜史苗没空赏玩园林景致,还要赶着去贾家祖坟祭拜贾代善。
风和日丽的时候,从早上起来,紧赶慢赶一日也就到了。
奈何天气不好,这几月都在路上,史苗就让人慢慢走,不必急。
天上不时飘起毛毛雨,一队人马慢悠悠,走到城郊一处农庄歇脚。
得了信儿有贵人要下榻,早就有人收拾好屋舍,将人都赶到别处去,庄头上几个农家媳妇穿着干净齐整专门服侍。
史苗心中暗自忖度,江南一带果然富庶,瞧这村民的精神面貌和体态,比一路上见到的人都好。
史苗问她们:“今年雨水多不多?”
领头的一个四五十岁的媳妇答道:
“托老天爷的福气,这几年年景不错,虽有雨水,都合时令,没见大灾大难,总是吃得饱的。”
史苗点点头,能吃饱,这件事对于农户而言,就是一个好年景了。
“这是什么?”
几个姑娘对墙边闲置的一样东西感兴趣起来。
史苗起身,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架纺车。
这东西她也只在影视剧和参观红色景点老区的时候见过。
大同小异,这么多年了,纺车的结构没有大变化。
史苗摸摸贾敏的脑袋,笑道:“这是纺车,你没见过。”
贾敏可不愿意,不服气的摇头:“母亲我见过,农书上有。”
都怪那人图画的不好,见过也不一定认得出来。
农书上有插图,比四书五经有意思,小孩儿都喜欢带图画的书。
史苗又问她:“那你知道如何使它吗?”
女儿们都摇头。“不知道。”
就连跟着服侍的几个丫鬟也是一头雾水。
她们虽然会做针线,却不知如何用纺车纺线。
史苗让人来演示一下,几个农妇害羞的退让一回,最后还是领头回话那个有些拘束的坐下,从后面柜子里摸出一个带线的纺锤,演示给姑娘们看。
农妇沉浸于纺线,动作舒展,熟悉的工作让她不那么紧张。
几个姑娘觉着十分新奇,贾媃拉着衣裳角:“古有嫘祖缫丝,我们的衣裳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吧?”
古时候又没有什么工艺纪录片可以看。
贾媃其实也不算全错,工艺流程大差不差,只是材质天产地别。
丝绸这种东西,就算到了现代生产力发达,也比旁的布料贵。
农妇道:“我们只能做些粗布罢,怎么做得出姑娘这么金贵衣裳?”
贾敏自然也没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皱着小眉毛:“我还以为,江南值桑,人人都能织锦。”
农妇见几个姑娘和太太都是和善好说话的,也落落大方起来,耐心与她们解释:
“姑娘,织锦手艺,那是要去城里拜师才能学的。”
史苗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见过织锦演示,比如云锦,就要好几个人一起操作织机。
姑娘们都是好学的,连忙问:“拜师要花多少银子。”
史苗有些想笑,要真弄一台织机来,这几个丫头兴许刚好组成一个织锦小队。
只怕她真弄来,她们马上就叫苦不迭了。
“你们若想学,改明儿请个师父教你们。”
农妇还坐在织布机前,听见太太说得有模有样,摆手阻止:“太太说笑,织锦可是一桩苦活计,又伤眼睛又费神,姑娘们自小娇养,何必受累。”
贾姝抚了抚袖口的提花暗纹,叹了一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姊妹们自己去纺车上试了一回,史苗让农妇们各自去忙,留一两个人应候便可。
史苗可不是开玩笑,说到底织布也是一种生存技能,姑娘们就算目前暂时用不着,有一技傍身也好啊!
几个姑娘和丫鬟正倒腾纺车起劲,方才给她们演示纺线的农妇又带了个丫头过来。
丫鬟穿着鹅黄上襦,下面是一条白绫滚青边的裙子,头发梳理的光光整整,瞧着很利落。
农妇刚刚瞧出来,贾姝年岁大,是当中的姐姐,大小事都要过她这边,上前笑道:“姑娘,这是我们家三丫头,纺线织布也很好。”
贾姝淡淡微笑着,看了母女二人一眼:“我们只瞧个新鲜,不必人服侍。”
那农妇脸上表情有一瞬的失望,三丫头一直低着头,被母亲领进来,又被母亲领出去。
人一走,贾媃和贾敏还在那边玩纺车,贾娴却凑过去:“看出来了?”
“她是想把丫头卖给咱们家?”大姐贾姝环顾四周:“看这屋子,也不像过不下去。”
这个院子,在农户中已经算是极好的了,无论床铺桌椅,还有白墙青瓦,院里花木也修剪齐整。
有些城里的小户,都比不得这家。
贾娴从看了一眼外面,回头笑着小声道:“大姐姐,虽说过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