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类型 >重生:我的80年代 > 第170章 诗会、书被炒起来了

第170章 诗会、书被炒起来了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希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大饭厅里,临时搭建的高台上,一名校外特邀而来的青年学者,正声情并茂朗诵着一首诗歌。

地下乌泱泱一片人头,因为人数太多,没有人带凳子进来,大家全部站着,此刻一个个脊梁挺得笔直,皆受诗歌中那股饱受挫折、仍然对明天抱以美好期许的情绪所感染。

一场精神层面的饕餮盛宴。

正是这個年代的青年们所渴求的。

后来有人回忆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李建昆记得,这话还有下一句: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时代,或许用后世人的眼光来看,它伴随着一定的愚昧,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纯粹。

李建昆戳在饭厅大门口处,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人,他既无法完全代入孩子们的那种情感,又欣赏不来诗歌文学,真正触动他的,仅仅是这股纯粹,这份质朴。

“啪啪啪啪啪!”

每一篇诗歌或散文朗诵结束,排山倒海的掌声总不会缺席。

同学们激动、振奋、欣喜、落泪……这个年代的感情是如此充沛,不论读者,还是作者。

切身处地的感受着这样的氛围,李建昆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文学的澎湃力量。

他曾经是不屑于精神食粮的,但这一刻他明白,人类离不开文学。

心灵鸡汤,它只是诞生错了年代,才变成了一个令人鄙夷的词汇。

若是在穷苦时,若是在磨难中,倘若躺平就要挨饿,倘若不奋斗就要挨打,人们是需要文字的启迪和力量的,哪怕它很莽,哪怕它略显愚昧。

可是,后来的孩子们啊,正因为有了这一代人的傻,你们才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呀。

“下面,有请79届文学系新生,早晨社社员,沈红衣,为大家带来诗朗诵《苝京深秋的夜晚》。”

李建昆挥挥脑子,眺望向舞台。

一抹倩影出现在台上,仍是上午那身朴素的穿着,迈着不太自信的小步伐,她似乎不敢望向台下,头微微低着,走到舞台中央,站定。

李建昆这辈子的视力极好,有意识地在保护,哪怕相隔上百米,依然能看清她的胸脯在明显起伏。

‘傻妞,别怕。’

他在心里刚说完这话,舞台上沈红衣深吸一口气,缓缓抬起头。

精致的鹅蛋脸,水汪汪的大眼睛,小鼻尖翘翘的,配上一抹弯弯的红唇,散发着少女特有的青春和可爱。

“聪明的姑娘。”李建昆赞道。

她用了一个很傻,但很凑效的方法:目视前方,但双眼并不聚焦,眼前大抵是朦胧一片的,由此摒弃掉全场两千多人的压力。

李建昆注意到一个细节,她没带稿子。

脱稿朗诵。

《苝京深秋的夜晚》?舒婷的吧?这会就出来了?

或许不是后世的那版定稿,《这一代》背后十三家高校文学社的集体力量,说是已成汪洋之势,都毫不为过。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一首章节体的诗,共有六章。

说真话,李建昆都替她捏了把汗,在某些方面,实在算不上一个大女人的沈姑娘,亦有她的骄傲。

“夜,漫过路灯的警戒线,

“去扑灭群星,

“风跟踪而来,震动了每一片杨树,

“发出潮水般的喧响,

“我们也去吧!

“去争夺天空!

“或者做一片小叶子,

“回应森林的歌唱……”

沈姑娘的声音很好听,平时说话如黄鹂般清脆,当下朗诵时,参入充沛的情感,犹如小鸟在林间婉转吟唱。

李建昆听得如痴如醉,确实去了……神游天际,落向南方。

他已经定好行程,十二月下旬,他会在鹏城送走70年代,迎来80年代。

诗人呼唤得很好,他要去做的,正是争夺天空!

老实讲,听到这首诗,都有点激情澎湃,想马上前往,把计划提前。

“夜色在你身后合拢,

“你走向夜空,

“成为一个无解的迷,

“一颗冰凉的泪点,

“挂在‘永恒’的脸上,

“躲在我残存的梦中。”

诗毕,沈姑娘收声。

场中反应与之前截然不同,多半燕园的天之骄子们,听懵了。

听不懂。

李建昆微微一笑,那就对了,以为朦胧诗白叫的么?

“这是朦胧诗,朦胧诗!”

有人高喊道:“大家一定要细细体会,反复读。”

“诶!我还没记完,谁借我抄一下呗。”

唰唰唰!

现场学生人手一只小本本,忙着抄录这首没听懂的诗,一时竟忘记鼓掌。

舞台上,沈姑娘得不到反馈,也不知道自己表现好不好,终于敢朝台下打量几眼,没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