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杜断离去,举国哀之
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
武氏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世族。
她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就是李治、武氏两人联手起来,给世家大族们来了一个杀鸡儆猴。
像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这些关陇集团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
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集团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所以,她也成了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一位帝王。
甚至是在后来,直接把武氏给赶出了帝王之列,说她的帝王是她自己加封,是以皇后之身夺权,根本就不是正统。
陈平安也只能是把后世那些对于武氏的所有评价,那些个中肯的,都说了出来。
他知道,李世民不可能完全当做是一个旁观者来看待,因为武氏抢走的就是他的江山啊!
李世民不可能会保持心态,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待李治——武氏这一段历史。
“在朕看来,还是过大于功。”
李世民听完了陈平安讲述后世对于武氏的评价,倒是对武氏的画像又增添了几笔,也算是完成了心中对武氏的一个画像。
“第一点,后宫不得干政,武氏在一开始就违背了这一点。”
“或许,你会说,这是李治授意。”
“若是没有武氏出手帮忙,李治想要彻底掌权,想要拥有绝对的皇权权柄,不太可能。”
“长孙无忌是他的舅舅,李治不可能自己亲自出手。”
“他需要一把刀,而武氏就是他手中的刀?”
“是不是?”
陈平安点了点头,回道:“是。”
李世民也点了点头,继续道:“可是,武氏这把刀,却是噬主的一把刀!”
“刀应该永远向外,她在后来,却指向了李治。”
“作为大唐的皇后、太后,她也应该记得李治把她从感业寺带出来的恩情。”
“这不仅仅是活命之恩,更是让她从此享受着荣华富贵,甚至是成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女帝王!”
“可是,她是怎么做的?”
“为了一己私利,为了心中的野心,逼死了李贤,甚至是杀了李氏诸王。”
“她若是能真心真意,辅佐李贤登基为帝,为李治守住这李唐江山。”
“朕还能称赞她一二。”
“可她不仅没有为李治保下这李唐江山,还夺了李唐江山,给李治的儿子改姓为武,又养男人,这便是忘恩负义、薄情寡义!”
“这样的人,就算是功劳很大,可其所作所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后来人,怕是也学会了吧?”
陈平安不可否置地点点头。
还真的有一个人学会了。
那个人,就是清朝的慈禧。
只不过,武氏已经把事情做绝了。
后来人,自然也在防备着第二个武氏出现,所以,就算是慈禧临朝称制,她也不敢废了皇帝,自己登基为帝。
李世民就知道,出现了一个武氏,必然还可能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
“朕记得,你在建立大唐邸报的时候,也说过,邸报要宣传的便是正能量。”
“所谓正能量,就是仁义礼智信,引到人们向善,尊礼节、知礼仪、晓道德常理,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也是指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并贴上“正能量”标签。”
“那么,武氏的所作所为,算是正能量吗?”
陈平安摇摇头,回道:“不算。”
李世民继续道:“是啊,所以,朕认为,武氏的所作所为,便是过大于功。”
两人都是沉默了一会儿。
李世民才挥挥手,说道:“此事,也就不再论了,武氏之过,自当避之,武氏之功,自当学以用之。”
“朕有一些累了。”
“你且先回去吧。”
陈平安抱拳道:“喏。”
“臣告退。”
等到陈平安离开之后。
李世民又拿起了史册,从武氏登基为帝开始看起,看完了之后。
也是叹了一口气。
前不久,魏徵谏言,弹劾权万纪。
魏征谏言:“万纪等小人,不识大体,以讦为直,以谗为忠。陛下非不知其无堪,盖取其无所避忌,欲以警策群臣耳。而万纪等挟恩依势,逞其奸谋,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厉俗,奈何昵奸以自损乎!”
李世民听了,就想起来陈平安所写史册上,武氏重用酷吏,以至于告密之风盛行。
不少忠臣枉死,以至于朝纲崩坏,不少大臣们离心离德,朝臣争斗不休。
什么太平公主一系、武三思一系、李旦一系、张易之一系等,各自为营、明争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