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黄老之学和信息多元化
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此乃老子李聃(dan)所言,你以为如何?”
李唐立国之初,就想要以老子李聃之后为自己的身份增光添彩,以作正统。
毕竟,李家的血统上还是有着一点儿胡人的血统的。
所以,就想着给自己贴金。
不过,李世民不仅推崇道家之学,也是真正的读过黄老之学的,并且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陈平安这八年来,也读过不少古籍。
《老子》篇也是读过,脑海里面检索之后,也就明白这一段话的意思。
大国要谦逊、低调,要包容小国,而小国也要以同样的态度以寻求和大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是又和陈平安谈起来治国理政之理念了。
陈平安回道:“陛下,在千年之后有一个论点,叫做大国·战略竞争和小国·利益博弈。”
“大国·战略竞争是指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之间为了维护或提升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权力和利益而展开的长期性、全局性的竞争。”
“这种竞争不仅涉及经济、科技、军事等传统领域,还涵盖了政治、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
“因为我们无法保证突厥、吐蕃等番邦能够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他们未曾教化,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谦逊和低调,寻求大国的合作。”
“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日益紧密,但同时也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和摩擦。”
“大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和博弈日益激烈,就会产生冲突,甚至是战争。”
“大国·战略竞争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就好比匈奴和大秦、再和之后的汉朝,以至于汉朝之后的晋朝。再之后,匈奴又成了突厥,而突厥和中原王朝的战略竞争依然存在,再之后,突厥还会改名字,叫做蒙古,蒙古和中原王朝的战略竞争继续存在。”
“这种竞争持续了两千年之久,最终因为国力的衰败,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也不算是完全退出,它不过是从大国变成了小国,这时候,就是小国·利益博弈了。”
李世民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他对于黄老之学还是比较推崇,不过,是他自己学以致用。
如今再来看,还是要坚持内圣外王,学一学千年之后的那些治国理政的学说。
陈平安继续道:“大唐建立了完善的朝贡制度,周边小国通过向大唐进贡,以获取大唐的册封和庇护。”
“这种制度既体现了大唐的权威和影响力,也为小国提供了与大唐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机会。”
“小国在朝贡过程中,往往会精心挑选贡品,以展示本国的特产和实力,同时也希望通过朝贡获得大唐的赏赐和回赐,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
“而大唐与周边小国之间常因领土、资源等问题发生争端。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其实都倾向于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以维护边疆的稳定和安宁。”
“比如史册上,文成公主和亲,后来,李治、李隆基都是让公主去和亲,以达到安抚周边的番邦,减少竞争和摩擦,达到边关的安宁和稳定。”
“小国在面对大唐的强大压力时,往往会选择妥协或寻求唐朝的庇护,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但是一旦他们强大起来,就会得意忘形,反过来争抢大唐的资源。”
“在某些情况下,周边小国会选择结成政治联盟,共同对抗大唐或其他强大势力。然而,这种联盟往往难以持久,因为小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往往难以调和。”
“故此,大唐也会通过外交手段来拉拢或制衡周边小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例如,会通过与小国和亲、册封等方式来加强与它们的关系。”
李世民再一次点头,这个大国·战略竞争和小国·利益博弈才算是真正解释了大国和小国之间的关系。
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盟友,也没有什么真正的附属国,对于大唐而言,番邦的臣服都不过是一时的。
李世民问道:“既然如此,又该如何解决边关之祸患呢?”
陈平安回道:“陛下,大唐立国之后算得上是重新开启了土地、人民的流通,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在唐朝得以交流和融合。这种交流不仅限于语言、文字、文学,还涉及雕塑、绘画、建筑、音乐等各个领域。”
“又因为大唐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共生的时期,周边与大唐交界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臣服于大唐,采用羁縻政策来控制当地民族,并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这种政策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大唐得以相互渗透、相互学习。”
“这个时期,番邦商人、使节、学者、僧侣和学生大量涌入大唐,他们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技艺,与我们的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融合。”
“而这种现象也叫做多民族共生论,也就是说,大唐其实算得上是史上最包容万象的王朝。”
“不管是朝野上下,都有着突厥、吐蕃、吐谷浑、东瀛等番邦的人。”
“史册上,在开元时期,这些番邦的人对大唐最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