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秦皇汉武看我校历史作业评选 > 第 171 章 地里历史农业9

第 171 章 地里历史农业9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直笑话,那方教孺称只有‘复井田,行周礼’,才能阻止寇乱横生,见有人反对,立马给人挂上流俗人称号,好个高清清高儒子。

哼,大明真行井田制,怕传不到三代就亡。

井田真好,为何历代不用?

在他看来,这些人喊复井田是假,兴宗族是真,周礼旦行,天下各州百姓听朱家的还是听宗族的?

【商使用粪肥田,周则在此基础上深析,因地制宜地总结出施粪法,即不同土地性质实施不同动物粪肥。

质地松散的土壤使用狐粪;赤色坚土用牛粪;浅红色土用羊粪;坟地用麋粪;枯竭的水泽地用鹿粪滋养,碱地用貆粪;黑色土壤用猪粪等九种土质;以大麻籽一起混合作粪肥。

同时在合适地点修建泽障,即水坝、陂塘,引水浇灌田地,用水浸田杀草,这种杀草方法在南方楚国广泛使用】

驻着锄头听神迹讲述的明代百性惊讶:“这不是俺们现在做的事吗?”

用水把草淹了,等草腐了还能肥田,省力又不费事,好着咧!

【楚国地广人稀,采用农业为火耕水耨:烧草后种稻,杂草与稻同长,待长到七八寸后再灌水淹草,留稻独自生长。

这种方法跟刀耕火种并列为原始法,产量不高仅能维持农夫生活,但江南气候炎热物种丰富,民众不担心无食物可吃。

所以史书称:既无冻饿之人,也无千金之家】

李世民听罢好奇:“现在岭南一带还如此

吗?”

房玄龄摇头:“今天象与古之差别甚大,战国南方有物但瘴气遍布,不是好生存地。”

即使现在崖州等地亦是朝廷流放之地。

李世民点点头,他想到天幕偶泄出的海底景色,龙虾五色鱼、艳色珊瑚...不由得蠢蠢欲动:想看。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陛下,大唐内外未安。”

李世民委屈:好吧。

【原始社会以石器为主,商以青铜为辅,而西周时期成了铁制农具开端,同时华夏传统农具在这时期有了雏形:

整地农具:耒、耜、铲、耰(碎土工具)、锸、锄、犁;

中耕农具:钱、镈;

中耕指精细操作:灌水肥田除草,钱、镈都是小铲形状,用于农人细心除草松土;

收割农具:铚(割谷穗)、艾(类似镰刀)、推镰(V字形镰刀)

脱粒、加工农具:连枷、杵臼、石转磨】

西汉百姓瞅着天幕上的钱镈,脸色疑惑不解,神迹将六角锄称为钱镈?

六角锄用来松土除草非常方便,除草时还不伤粮食茎秆,不过他们的六角锄跟天上的钱镈倒有些不同,天上两角,他们现在用的是六角。

难道后世不用钱镈?

【总的来讲夏商周三朝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黍稷和栗为主,麦、菽次之。

不同地理气候形成不同饮食风格,从原始社会驯化粟稻开始,到西周时华夏农作物总有21种供人食用。

在众多充饥物中,受到统治者及民众看重的只有五谷。

史书中的‘五谷熟而育民’的五谷,并不是固定五谷,而是根据民众需求及气候变迁下的五谷。

新石器时期‘稷’排在首位,‘社稷’成为国家象征。

西周到春秋之间,黄河流域以黍和稷为主,农具改进后,在战国以菽粟并为主要粮食。

到西汉时则以麦、稻、黍、菽、梁为五谷,如今五谷泛指:粟、黍、稻、麦、菽】

望着天幕上出现的诗经,其中禾、苴、麦等字特意标红,看得历代神色讶异,后人为查明历代气候农业,不仅从诗句推气候状况,还从诗经里统计作物数量?

后世真是...多大财力才能供起如此细致的探查?

随后想到后世都跑太空了,花费些心力探查古情也不是难事。

【春秋时奴隶制崩溃,井田制走向衰落,各诸侯需要私田提高国力,于是铁器与牛耕成功牵手到一起,使得土地不断被开发。

土地肥沃区可做到四种五获,到战国时山东等地可做到一年收获两次,而现在是三年收获两次,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

手里有了粮食就能武装军队,有枪杆子就能窥视天下,为积累更多资本各国开始改革赋税。

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郑国:作丘赋税及用田赋;秦国初租禾等等】

某些造反人士记下:造反第一条,努力种田

,存粮招兵买马,以待时机。

写完后发现不对,历代造反不都这流程吗?

【为富国强兵,战国各国变法皆以‘农战’为核心,推动农战而行官爵,即:作战能力强可当官,农耕耕得好也能当官。

魏国李悝变法尽地力之教:鼓励农民勤谨,提倡‘平籴法’保持粮价稳定,保证农民利益,让种田在当时变得有利可图。

楚国吴起迁贵族于边境,开垦荒地,同时耕战并重不使国家有无业游民出现。

秦国商鞅变法直接催生出虎狼之师,战场上立不了功没关系,来吧!来种田吧,只要种得好一样当官封爵!】

历代百姓:哇,我们在战国也能做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