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蒙古当前局势
在此时的蒙古,局势可谓是错综复杂、纷乱如麻。
科尔沁部乃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儿的后裔,名义上他们“效忠于察哈尔”,且接受林丹汗的统辖,然而实际上,双方的关系却是相当疏离,并不密切。
1624 年年初,科尔沁部的台吉奥巴由于对林丹汗的欺凌极度不满,毅然“率部来归”,转而投奔后金。林丹汗得知此消息后,顿时勃然大怒。1625 年 10 月,他联合内喀尔喀部向科尔沁部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在镇北堡(辽宁开原境内)集结了大批兵力。11 月,林丹汗趁着“河水尚未结冰,草木尚未枯萎”的时机,对科尔沁部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面临如此危急的局势,科尔沁部迅速向后金发出求救信号。努尔哈赤当机立断,命令三子贝勒莽古尔泰、四子贝勒皇太极率领后金大军火速前去救援。令人意外的是,还未等到双方正式交兵,林丹汗便匆匆不战而逃。
吃了闭门羹的林丹汗,很快又与内喀尔喀部产生了激烈的冲突。1626 年 4 月,内喀尔喀部协助明朝攻打后金,然而在养善木(辽宁彰武)之战中,他们被努尔哈赤一举击败,只得撤退至演水(西拉木伦河),正巧与林丹汗相遇。
在 1619 年至 1628 年,也就是察哈尔举部西迁之前的整整十年间,林丹汗在获得明朝经济和军事方面大力支持的情况下,凭借着其相对强大且凶悍的武装力量,对科尔沁、喀尔喀,甚至包括喀喇沁、土默特等部发起了多次猛烈的进攻。
1628 年初,喀喇沁部联合鄂尔多斯、阿巴噶、阿苏特、喀尔喀等诸多部落,并且在后金的有力支持下,组成了一支规模达 10 余万人的强大联军,与林丹汗统率的万余兵力会战于赵城(内蒙古呼和浩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林丹汗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
战后,参战的各个部落陆续脱离了林丹汗的掌控,并与后金举行了“刑白马、乌牛”的订盟仪式,还郑重地举行了“昭告天地”的庄重仪式。
至此,漠南蒙古的诸多部落,基本上都纷纷加入了皇太极的阵营。
众叛亲离的林丹汗此时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孤家寡人,其“北元大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他被迫一步一步地向西迁徙,处于极为不利的劣势。即便如此,他依旧顽固地不改变自己的“统一方针”,持续不断地进攻其他蒙古诸部。
林丹汗“欲贪得有尽之财货”,尽管嘴上总是声称“助兵中国”,但双方的军事联盟实则极不稳定。为了威逼明朝再次增加“赏金”,他在明朝的北边频繁骚扰掠夺,不曾停歇。一直到林丹汗病逝之前,北元和明朝都未能成功建立起联合的军事行动。这无疑是明朝以重金收买林丹汗政策的惨痛失败,更是林丹汗“统一政策”的彻底失败。
而后金却与原本受林丹汗控制的内喀尔喀、喀喇沁等诸多部落的贝勒进行会盟,成功组成了一支强大的联军,气势汹汹地向林丹汗发动了凌厉的攻势。
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在西拉木伦河流域的“铺尔哈、铺伯图、英汤图等诸多地方,给予察哈尔部众以沉重的打击”,一路将林丹汗的军队追击至兴安岭,“俘获的人数不计其数,对于抗拒者更是无情斩杀”。
林丹汗本打算予以还击,然而“诸部发兵数量稀少,且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向前”。无奈之下,他只能率领本部人马自归化城(内蒙古呼和浩特)渡过黄河向西奔逃,计划逃往图白武部(西藏),但“其臣民长期苦于他的暴虐统治,纷纷违抗命令,不愿前往”,部众离散者达到了十之七八。
然而,就在这看似无法扭转的局势之中,由于刘松的横空出世,整个局面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巨大转变。原本按照既定的历史轨迹,两年后就会陷入绝境并被逼死的林丹汗以及整个察哈尔部,却因为羊毛生意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刘松的精心筹划与运作之下,察哈尔部靠着羊毛贸易获取了丰厚的收益,这不仅使得林丹汗麾下的牧民没有选择逃离,反而过上了相当不错的生活。甚至在刘松的暗中授意之下,对于那些除了服从林丹汗的部落之外,其他与后金眉来眼去、暗中勾结的蒙古部落,他们所产出的羊毛是一根都不收。
如此一来,局面变得让皇太极彻底陷入了手足无措的困境。许多原本已经归顺后金的蒙古部落,也不再理会后金的管理。毕竟,只要拥有羊群就能通过羊毛贸易获得大量的物资,而相比之下,后金的统治方式高压且严苛。那些本就如同墙头草一般、善于见风使舵的蒙古部落自然不傻,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其中的利弊得失。
而且,在刘松的授意之下,一些武器,尤其是大量的弓箭也被秘密地卖给了蒙古部落。正因如此,历史的发展轨迹不再相同。不像以往那样,皇太极刚刚费尽心力平息了蒙古的叛乱,满心欢喜地回到盛京,还没来得及喘息,反叛就再次风起云涌。这接二连三的状况,着实让皇太极感到无比头疼,他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盛京。
在后金的这座所谓的皇宫之中,若称之为皇宫,其实不过就是一个稍大一些的院子罢了。这些个后金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