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40
天道之行,从禅让至世袭,这其实是进步。
虽世袭之制,弊端诸多,如亲亲繁殖等,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种进步。未来之事,不可预知,若新制出世,取代世袭,亦属必然。
但我今日所欲言重点,非在于此。我欲言者,世道无常,故无绝对完美的太平经。
古人云,‘时移世易’,任何事情发展至一定程度,皆需顺应时势,制定新思,执政之措,亦需因时制宜,重新厘定。
一成不变,只会导致世道昏暗,如死水一潭,毫无生机。
故大贤良师,君应以进步发展的目光看待此事。即便汝今能制定新的太平经义,未来仍需有人继续改进,如此太平道方能顺应时势,长存于世。
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化乃世道之永恒主题。无一成不变之制度,亦无万事不变之经义。”
此言一出,张角低头沉思了许久。
他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种问题,可是杨秋这番话却突然让他有所领悟。
“那将军希望未来的太平经有哪些精髓呢?”
那这件事情说起来就复杂得很了,于是杨秋和张角在田地里面边走边聊。
杨秋建议,应引导人们向往科学,揭示微观与宏观世界的奥秘,让人们意识到世间存在细微的生物,以及星球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当然,这些观念需以道家的话语来阐述。
除此之外,还需构建一个神仙世界,其中神仙各司其职,犯错者将受惩罚。
同时,也要编造一些神仙的故事,比如他们如何以权谋私,最终落得灰飞烟灭的下场。
更要创立一些人类反抗神仙的故事,当神仙不公时,人类亦有勇气奋起反抗,世间大道公正至极。
无论是神仙还是凡人,犯错者终将受到天道的惩罚。
而那些有勇气、为人类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也将受到天道的眷顾,得以成仙。
至于华夏大地以外的神仙,以及那些邪恶组织如何不断入侵,华夏大地的正神又是如何保护这片土地的故事,这些都需要细细商讨。
而现在,杨秋现在也没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还得和张角交流交流,看看怎样才能让新的太平经出现。
这个新的太平经义既要教导人们向善,又要稍稍解放思想,还要巧妙地融入杨秋所秉持的科学观念。
正当两人聊得热火朝天时,官道上,几架牛车缓缓驶向马邑县周边。
最前面的牛车上坐着一位美姿仪的文士,其气质宛若松柏之姿,挺拔而不失温文尔雅。
再上前细看,其人面容清癯,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却与那温文尔雅的气质相得益彰,宛如山川之秀美与松柏之坚韧并存。
令人见之忘俗。
而此人,正是荀谌之弟,荀彧。
第63章
牛车摇摇晃晃,荀彧的心也在不断上下起伏。
自从进入雁门关,踏进雁门郡这个由杨家军管控的地带之后,荀彧一直在观察着这周围的景象。
如果说之前那几个地方只能算做平常的话,那么靠近马邑县之后,荀彧就发现了异常的地方。
他当然看得出来,农户们这几天在忙着粮食的收割,显然是冬小麦成熟了。
这个在前汉武帝的时候,经过董仲舒推广的种植方法经过这么多年,基本已经推广到了大汉整个天下。
尤其是黄河流域容易发生水灾的地方,种植冬小麦能够减小损失!
可事实上,冬小麦虽然能够抗旱,但比粟还是更需要水。
而这些年旱灾频发,普通农户若没有官府组织修建水渠,其实小麦收成很不好。
所以其实大家又慢慢抛弃了小麦,重新种植粟。
之前雁门郡另外几个地方,荀彧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
可是靠近马邑县之后,荀彧敏锐地注意到,这周边的土地上,大片大片地种植着冬小麦。
看得出来,今年的收成非常好。
仅仅是这一件事情就足够让荀彧确定,杨家军已经彻底控制了马邑县周边的乡里,并且他们的管理触角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
否则,需要水的冬小麦不会如此大面积的被种植。
这也足以说明,杨家军不是普通的流寇,而是真的治理到了乡里。
能够组织起这样有效的农业生产,这杨将军绝不是寻常人。
“停车!”
太多的疑问堆积在心头,荀彧看到周边有许多农户正在忙着收割粮食,他决定亲自询问一下。
有些事情光靠看是没有用的,要自己听,自己判断,只有这样,他才能知道这杨家军到底做了什么?
“老翁,我看今年这田间的小麦长势喜人,收成定是不错吧?”
荀彧走到旁边休息的老翁身旁,目光掠过那片还有一半小麦待收割的田地询问。
同时,他拿出十文钱递给老翁,以示友好。
老翁见状,眼睛笑眯成了一条缝,连忙接过钱,语气中满是激动。
“哎呀,这位郎君真是慷慨!敢问郎君如何称呼?”
“吾姓荀,乃外地来的商队领队。”荀彧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