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武侠修真 >穿成反派后,我靠科举脱贫致富 > 第 4 章

第 4 章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赵怀民凝睇着渐行渐远的背影,陷入深思。

古代的孩子真卷,寅时就要去上学,就他而言:5点能从被窝里爬出来就需要很大的毅力,更遑论半夜三四点踏着星光就要去上学。

所以..他是躺平呢?还是躺平呢?

躺平的前提是生命无虞,衣食无忧,略有家底,族人欣荣。

他...好像一个也不沾边。

天临国建朝刚刚二百多年,现任皇帝宪元帝赚钱能力一般般,花钱手段花样百出,生活比较奢侈。骨子里喜欢作诗和画画,所以经常微服私访下江南。

朝政大大小小事情由三省六部经手,要紧事面呈皇帝,由其审核审批,盖章啜印。

本朝尚文轻武,文风浓郁,就去年乐阳郡科考而言,参考人数多达4万人,乐阳郡总人口大抵才14万左右,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无常数。苟无其人,不必充其数。乐阳郡算是大郡,换算下来,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0000左右,可想而知去年下场考试的举子多么惨烈。

哪怕有人侥幸考上,突发意外被取缔了,也不能在录取其他人,宁可不录取,也不滥竽充数,录取率偏低,下场考试人多,所以....故没齿而不登科者甚众。

真的是学到老,考到老,古人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年年如一日,日日如时时地看书,写文....

而他前世早上9点起,晚上11点睡觉,中午还要休息2小时,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他不卷,他们才是真正的卷王!

赵怀民悄悄摸进屋里,靠在椅子,脑子里想着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

依着他爹他娘的意思:在县学私塾里囫囵学写字,不做睁眼瞎,以后在镇上或者县里找伙计,书童等不下力的活计。

因为原主已经7岁,脑子转不开,有点傻愣愣(老实基因遗传于他爹),而同龄孩子已经学完《三字经》等基础理论,官二代商二代的孩子4岁在家就有长者开蒙,世家大族更是从胎教开始,从小培养孩子敏而好学的秉性。

若是遇到天生愚笨的孩子,那夫妻俩都要多生几个,练小号,培养老二老三老四,甚至是老N。比如原主爹,俗话说:三岁见老,原主三岁就算是玩泥巴也哼不出《及第谣》,7岁了连亲戚关系都理不清。

他家人认为赵怀民废了,于是他弟弟赵怀德光荣出生了。

他已经输在起跑线,他弟弟输不起!(他爹口头禅)。

于是,趁着他弟弟启蒙,连赵怀民也一起打包送到了二哥家里寄宿。

其实这就是内卷的后果,本朝十几年前,孩子都是7岁到14岁启蒙都不算晚,这几年由于五谷丰登,民康物阜,大家兜里有些余钱,便争相为子孙争口气,谁都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一首《及第谣》在民里乡间传颂多年,就连偏远村居门口玩泥巴的垂髫稚儿都能哼唱几句,可想而知:当今文风多盛,科考多浓。

就算是家财万贯的商贾也在阶级鄙视链最顶端,妥妥遭人白眼儿,地位只比奴隶高一些,比士农工要低一些。

士农工商是固有阶级定位,谁都站在顶端,谁就有话语权。

所以赵大伯这些年赚了些银子,更受了不少气,吃了不少亏。

前些年赵永禄刚上任,琐事繁多,实在腾不开时间去教导孩子,一直奔走在官场,拉拢人心,服务百姓,摸摸索索几年,近年方才与大家打成一片。

去岁才给自家孩子启蒙,今年终于集齐子侄准备送到私塾去启蒙。

至于为什么不送到官塾?

因为塞了不少有头有脸的官N代商N代,资源有限,关系庞杂,良莠不齐,夫子更是打不得骂不得,学习氛围不算好,古有孟母三迁只求一个环境优良,良师益友,教学严苛的好学堂,赵永禄是一县之令,又是一族之长,不得不深思熟虑。

既要旺家族,又要避开一些闲言碎语,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于是他选择送孩子们去庄外顾家私塾就读,那里环境清雅,风景宜人,最是读书好去处。

在天临朝要想成为一族之长,一看身份地位,二看年龄辈分,三看声望,缺一不可,官为上。

既然赵永禄想要族里孩子都开蒙,走科考之路,那他还有的选吗?毕竟族长都发话了,他爹娘持观望态度,因为见过原主木楞,他们已经准备好原主的后路---当书童或者伙计,不至于堕了赵二伯的念头。

其实赵怀民对亲戚关系不是特别...理解,在现代,他们那里都是“一代亲两代表三代四代全拉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