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加佥都御史
底对沉廷扬放心后,崇祯就开始琢磨怎么安排他儿子的功劳和升迁了。 这事儿来得突然,崇祯自己心里也没底,所以还得先请教内阁几位吏部系统的阁老。 去年给沉树人加官时,当权处理人事的阁老,还是薛国观、蔡国用等人。 这些家伙当初都是温体仁的党羽,温体仁于崇祯十一年去世后,他俩还厮混中枢厮混了两年。 但去年下半年,薛国观等二人也被崇祯因为各种罪名杀了,所以现在换上来的相关岗位阁老、吏部主要官员,已经变成了魏照乘、张四知。 这两人的官场资历更浅,他们本来就是薛国观举荐入阁的。等于是自己的恩主被皇帝杀了后,又顺次顶替上来。 而且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这两人也干不久,再过一年多,也会被崇祯罢免,好在没像薛国观那样直接被杀,总算捡回一条命—— 可见在崇祯朝的最后三五年里,当阁老也是一个高危职业,平均一两年被杀被换一批都是正常的。 另外,原本的历史上,到了崇祯十四年四月之后,崇祯就已经开始召周延儒重新回京了,而周延儒也会在这年的九月抵达、出任首辅。 但现在因为沉树人的蝴蝶效应,导致洛阳、襄阳两场陷藩大败还没发生,杨嗣昌也还没病死,杨嗣昌一派的剿贼策略也还没破产。这就导致皇帝还迟迟没想到请周延儒复出收拾这个烂摊子。 (注:历史上杨嗣昌在崇祯十四年三月底就忧惧病死了,周延儒是四月份被召的,刚好是杨嗣昌死后那个月。这个时空的杨嗣昌、已经比历史同期白白多活了三个月了。) 考虑到周延儒复出变晚这个因素,这一世的魏照乘、张四知或许也能比历史同期多干几个月任期吧。 这些阁老的命运变化,暂时也无暇去感慨。 反正崇祯就是找到了魏照乘、张四知,让他们先站在吏部的立场上,给沉树人议定一个升赏, 要求务必能人尽其才、赏当其功,不能委屈了为国血战的能臣。最好能安排个统筹跨境剿贼的实权职位。 而崇祯之所以有如此具体要求,也跟杨嗣昌的报捷文书里的一段描述有关—— 杨嗣昌在奏表中强调,沉树人带兵追击抵达桐柏山的湖广、河南省界关卡后,就停止了追击,幸得在河南驻军的刘国能部奋勇追击、夹击,才最后围困全灭二贺主力。 因为沉树人之前的官职中,黄州知府是只能在黄州境内做事的,连随州府都去不了。湖北兵备佥事的官职才能越府带兵剿贼。 可随州到信阳,已经不是越府那么简单,而是越省,所以沉树人去不了。从法理上来说,此前这场战役的统筹者,还是杨嗣昌本人,沉树人是请求杨嗣昌调遣的刘国能援军。 崇祯对于这种“明明能为大明做更多事情”的能臣,却因为权限掣肘而不能贡献更多,当然是很不爽的。 他这人虽然情绪不稳定,但只要觉得一个人能用,还是希望尽快发挥其才能,用好用足,便如他当年对夸下海口的袁崇焕,一开始也是这么信任,你要啥权力给啥权力,但最后事情没做成就要杀人。 魏照乘与张四知核计了一番之后,对皇帝的这个具体要求也颇感为难。 毕竟,要让沉树人跨省击贼,那基本上得到总督这一级才可能了,总督才能在常规状态下就督师数省,可沉树人哪配升总督啊? 就算是巡抚,以沉树人目前的资历,也是差远了,而且正常情况下的巡抚也只能抚一个省,要横跨湖广河南作战,也非常难办—— 这么说吧,如果是个三十多岁、官场年限资历熬够了的官员,今天立了连诛二贺的功劳,那么从道级升到巡抚还是有可能的。 但沉树人才二十一岁半,过完年二十二,巡抚就太快了,以后会功高不赏的。他要升巡抚,起码比别的三四十岁的官员,再多立一倍功劳。 否则,朝廷也宁可只给实权、不给级别待遇,甚至宁可给点爵位,都不能直接给巡抚。 魏照乘与张四知反复核计后,最后从故纸堆里找到一个先例,劝谏崇祯: “陛下,若是实在信重沉树人,想要他多为国出力,不如比照崇祯九年时史可法故事,先去沉树人黄州知府之职,保留湖北兵备佥事,再另加佥都御史衔,并注明佥都御史履职范围。 若后续表现确属卓异,且革左五营尽数消灭、鄂豫皖三地交界险僻之处流贼尽灭,再以佥都御史加巡抚实职。” 崇祯对待遇其实不是很重视,他重视的是实权。换言之,只要下面的人能做更多事,工资福利倒是不重要的,低薪水干重要权力的活儿也不是不行。 所以他想了想之后,只是问道:“佥都御史一般也不能跨省巡检吧?” 魏照乘连忙奏对:“陛下忘了么?五年前给史可法首加佥都御史衔时,便是临时设置,让他可以巡检南直隶皖地的安庐池太四府、及河南光州、固始、罗田,湖广蕲州、广济、黄梅,江西德化、湖口。 当时给史可法临时加此灵活差遣,便是因为卢象升追击革左五营至此,革左五营逃入三省交界的深山,必须有专人专管统筹。 后来史可法表现卓异,才在次年加的安庐巡抚实职。如今陛下本就希望史可法正式接任朱大典的漕运总督之职,这是去年就开始着手布局交接的。 所以安庐巡抚很快就会空缺,陛下可暗示沉树人再接再厉,按五年前史可法的待遇先办着。蔺养成、马守应全数覆灭后,确保三省交界山区彻底再无贼患,就给沉树人由佥都御史实授巡抚,想必沉树人会愈发用命,感恩戴德。” 崇祯摸了摸胡子,觉得这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