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举燧燔
“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喻巴蜀檄 轩台之上,父子二人再议了会出兵的事,其中裴潜对于南下入汉中的种种方略,让裴茂耳目一新,不禁感慨道:“未曾料想,你在这上面竟有此等见解,此番伐蜀,你若是能跟随其中,何愁不得佳绩?” 裴潜毫不自矜的笑道:“左右年纪还以后有的是时候立功建业,不急于一时。” “不骄不躁,这很好。”裴茂难得夸了儿子几句,这个长子自小顽劣,最让他费心,如今见他知晓轻重,又颇受皇帝赏识,于是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他不羁的性格。这样想着,他怕裴潜表面上无所谓,在私底下会多想,故而主动开释道:“朝廷南征看似声势巨大,其实也只是一两场大战而已,顶多在打下汉中之后,再往葭萌关进兵行军而已。有奉先、来敏等人在郕都,只要汉中一下,巴蜀等郡可指麾而定,真论起功来,却是没有多少。” 裴潜想了想,点头说道:“阿翁说的是。” “巴蜀形势图,多半操之于你手,若非此图,朝廷南征必处处艰难。你有制图之功,事后论起来,不比亲临战阵的功绩要差。”裴茂继而说道:“何况你受国家亲近,国家也不会亏待你。” 裴潜唯唯称是。 说完这些话,亭中的气氛一时冷了下来,父子两尴尬的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彼此之间还有什么话好说。裴潜像是觉得这很有意思,对裴茂促狭的眨了眨眼,做足了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的礼教规矩。 裴茂干咳一声,本想让这小子少装蒜,脑中却忽然转过一个念头,脱口问道:“王伯方的婚事,可曾邀过你?” 伯方是王端的字,这几日传遍长安的王麋两家的婚事终于有了一个结果,虽然碍于民间既成的n,麋氏没有出一分的嫁妆,只是让麋贞着荆钗布裙,与王端共挽鹿车归家,但皇帝与其他人给予的赏赉、敬献却络绎不绝。尤其是皇帝,不仅赏了厚重的财货,还在这个喜庆的时候命人录述前后功,加封王斌为易阳侯、食千户。 至于年初才因祭祀琅邪顺王而拜为尚书郎的王端,这几日也被拜为河东郡督邮,成婚之后便要赴任河东,巡视各县。以嫁妹、豪富、出手阔绰而闻名京兆的东海人麋竺,则被皇帝拜为新设立的均输令,与平准监互相配合、各司其职,负责继续执行已至尾声的购粮政策。就连远在东海的麋芳也受到恩泽,被拜为典农都尉,驻彭城安集流民。 王、麋两家因为这一场婚事各有封赏,尤其是麋氏,背地里几乎人人都说麋氏好福气,攀上了高枝,从一个影响力仅局限于徐州一隅的东海国豪强,一跃而成为朝堂之上炽手可热的新贵,可以说是让人眼红不已。两家的强强联合,一时间使得各方惊觉,俱知今后的局势将变。 裴潜与王辅在秘书监的关系不错,王辅这次有意造声势,特意事先将裴潜、法正给下了请帖,美名其曰:凑热闹。 “又不是王辅成亲,你去做什么?”提起王辅,裴茂顿时露出不以为然的样子,不容辩驳的说道:“你与王端从未有过交集,还是不要去了。” “阿翁。”裴潜其实心里有个底,但偏就想从裴茂这里得到具体的实情,他故意说道:“小子不明白。” “这件事容不得你讲什么情谊,两家结亲,宾客云集,上面不可能不盯着。”裴茂极隐晦的提到:“卫氏颓废,我等已是河东最后一支在朝中有权势的士人,理应比其他人还要明白前车覆,后车诫的道理。” 这是仍有所隐瞒了,在大姓人家之中,像裴潜这样年岁的嫡子足以参与到家族的种种事务、知晓各类机密要事了,可如今不知道是什么缘故,裴茂总有些事刻意瞒着他。这让裴潜实在忍不住好奇,要知道就连皇帝有意限制、收回豪强在地方上的权力这种事,父亲都敢与其商议,可一旦深论,却总是含含糊糊的。 裴潜心不甘愿,也不好追根究底,只得应道:“小子谨诺。” 建安元年三月初一。 帝大会于前殿,司空赵温上疏劾奏米贼张鲁割据汉中、击杀郡守、阻绝道路、擅传妖法等罪状,并恳请皇帝发兵进讨,以通巴蜀、解民倒悬。 张鲁不义之人,讨伐他已是朝廷上下一致的共识,只是没有想到会那么突然。 这个消息很快震动朝野,除了那些能通过各种蛛丝马迹来窥伺朝政的能人、以及站在顶层,掌握着更多信息资源的大臣们心照不宣以外,更多的人都在为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动的无以复加。尤其是见皇帝毫不犹豫的允准了赵温的建议,当庭下达了一连串出兵的调动诏命后,人们才后知后觉,察觉这一切完全是早有预谋的事。 很快,皇帝命司隶校尉裴茂持节、督军走陈仓道伐张鲁的诏命迅速传了下去,大军调动,尤其是裴茂的异军突起,更是让各方诧异不已。而在皇帝颁诏伐张鲁的第二天,朝廷悄然进行了一番小规模的人事调动,譬如治书侍御史刘诞被擢升为宗正丞、左中郎将刘范转拜太子家令、奉车都尉刘璋也被调离原职,担任卫将军王斌幕中长史。 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职位,尤其是太子家令,现在连皇嗣都没有,刘范从权重的左中郎将位置上接下此任,注定是要坐冷板凳了。朝廷这次南征,皇帝已经很隐晦的透露了要顺带解决整个益州的意思。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同时也是粮草筹备完毕,大军准备出发的前一天,闲居在野的老臣黄琬以士民的身份谒阙上疏,为皇帝上了一道封事。 在宣室殿内,皇帝手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