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章 明末下6
块地,朱元璋和他二哥用草席卷了父母的遗体下葬。当然朱元璋知恩图报,当了皇帝后封刘继祖义惠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享。
可能是推己及人吧,洪武年间,朱元璋便下诏延续北宋年间的免费公墓——漏泽园的制度。明朝的漏泽园主要是安葬无主尸骨和家贫没地的人,并在天下府州县设立义冢,保证大明人都能“死有所葬”。】
朱棣思索道:“朕记着,这项制度目前还没完善?”
朱高炽点头:“太.祖虽然下令,但各地府州县还没建立完全,皇爷爷就驭龙宾天了,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后,许多地方拿了钱却没办事。”
他本来想说到了建文朝,又突然想起自己亲爹已经废除建文这个年号了,于是立马改口,省得惹老爹不高兴。
朱棣甩了个鞭花,冷笑道:“呵,这些地方官,一个个跟懒驴似的,不抽上几鞭子就不干活!今年京察大计的时候,要把这一项列入政绩考察!”
【第四项,是社会保障房,不过遗憾的是这项政策没有普及,仅仅是个尝试。
洪武七年,朱元璋给南京的官员下了一道圣旨,命在龙江找了一块闲置土地,盖了260间瓦房,供没有住房的南京人居住,南京的官员很快执行了。一个月后,朱元璋又给华亭县的官员下旨,让他们对宋朝留下来的居养院进行翻修,修好后让没有住房的百姓居住。
虽然因为各种原因,这项制度没有铺开,朱元璋“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破灭,但这却是世界最早的国家免费福利公房!】
朱元璋也明白为什么不能成功,天下那么多人,房子永远都修不完,让人住不谁住?这里面可上下其手的空间太多了。
吏治,归根结底还是吏治的问题!
【最后一个大项就是教育方面了。
因为明朝的户籍制度是把民籍和军籍分开,所以这两部分的基础教育也是分开的。
民籍是三十或五十户设立一个“社学”,主要是对十五岁以下的男丁进行普及基础教育的。而军籍则是以卫所为单位设立卫学,军籍子弟都在里面开蒙上学。
社学和卫学都是免费的义务教育,然后如果想继续往上读,那就跟我们现代的模式差不多,要参加一级一级的参加升学考试,才能就读于县学、州学、府学。最后,如果成绩优异,就能考到京师大学——国子监啦!
小镇做题家泪目了属于是。】
【国子监真的跟大学很像,是修完学分才能毕业,学的实在太差还会被打板子哦,不过国子监包分配,出来就可以去六部或者地方州府当吏员。
一步到位,直接上岸。编制——永远的神!】
朱棣听到这里就气不打一出来,心里大骂朱允炆是无知小儿。
天幕所说的,确实都是洪武年间的教化政策,但是大部分在建文年间都荒废了!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没一个好东西,把他那傻不拉几的大侄子忽悠的团团转,将教化的权柄又还给了他们士林自己手里。
【除了这五个大项之外,朱元璋还有许多善政,比如说告御状的通行证——《大诰》。
洪武中期,天下承平,那些阴间生物渐渐死灰复燃,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的情况日趋严重。朱元璋为了遏制这股风气,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刊布了明代的《大诰》。
初版的《大诰》有七十四条,后续又在十九年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这三部合在一起,统称为《御制大诰》。
朱元璋对自己的这部大作想当的满意,规定每家必须有一本,还派生员去给不识字的百姓去讲解内容。如果你犯了笞、杖、徒、流之罪,而家里有大诰这本书,那你就能减一等罪,否则罪加一等
。
《大诰》为啥是一本奇书呢?
因为它的发布,是为了警示、告诫官吏们好好当官,不要搞违法乱纪那一套,里面80%的内容都是关于官员的。
但是《大诰》没有正式的法典《大明律》那么咬文嚼字,让人难以理解。而是通过一个个发生过的案例,让百姓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官员该做什么,一旦百姓发现官员违法乱纪,就可以手持《大诰》进京告状,这本书便是路引,见手持此书进京告状者一律放行无阻,谁若阻拦,全家处死!
这叫什么?发动人民群众,监督吏治!】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激动了起来,这份激动里还带着一些雀跃和自豪。
他在心里夸自己可真是个小天才!锦衣卫再多,也不可能监控到天下千千万的官吏,那就发动起天下所有的百姓,一起帮他看着这群当官的!
【洪武年间,《大诰》真的好用。
洪武十八年,江苏常熟县的农民陈寿六,因不满县官顾英横征暴敛,一气之下和几个哥们一起,把县官绑了,头上顶着《大诰》,一路走到南京告御状。
这在当时是非常轰动的大事。
当时这书才刚刚发行,人们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只是议论纷纷的想:区区一个泥腿子,怎么敢绑县官?要造反不成!
但是朱元璋非常高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