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北宋的冗官
皇帝,明天说突然就死了,恐怕也不会让人感到奇怪吧?”
对于李放的问题,赵祯也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承认。
“所以啊,朱元璋越看李善长就越觉得他长的像司马懿,但凡李善长死在朱元璋前面,他估计也能捞个好一点的身后名,子孙也能公侯万代。”
赵祯沉默不语,设身处地的想一下,要是自己在朱元璋的那个位子上,他会怎么做?
思来想去,赵祯也想不出答案。
或者说,他不敢去想那个理智的答案。
“算了,扯远了,还是说回去。”李放拍拍手,让赵祯回神。
打完了茹太素后,朱元璋十分感慨,茹太素所上书的事,其实只需要五百字就能说清楚,可他却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
此举不仅拖慢了行政效率,还容易让人看的云里雾里。
所以朱元璋直接下发明诏,令中书制定一个上书言事的格式,务求杜绝这种繁琐冗杂的上书方式。
见识了不知算是前辈,还是后辈的事迹后,赵祯深有感触。
虽然对朱元璋的行为很看不惯,但对于这个增加效率的办法还是很认可的。
赵祯开口索要纸笔:“这是个良策,既能对朝政有所裨益,又不牵动任何人的利益,我看变革不妨从此开始。”
接过李放递来的毛笔,赵祯认真的记下了这一条。
李放趁这会儿继续去啃吕夷简的奏疏,虽说文言文他不是看不懂,但吕夷简实在写的太弯弯绕绕了。
以至于他看的时候,总是磕磕绊绊的。
这期间,还来了几个客人,都是赵祯接待的。
过了好一会儿,李放站起身来:“我算是看明白了,这吕夷简这回虽说没跟你耍心眼,但却言之不尽,还是有所保留啊。”
“怎么说?”赵祯急忙发问。
“你等等。”李放走出柜台,过去拿了盒牛奶。
“我饿了一天了,刚刚看你那奏疏又废神,补充点营养。”
重新坐了回去,李放摆开了阵势,他直接看向赵祯问道:“那《宋史》你应该还没看到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还有王安石的变法吧?”
“嗯。”赵祯点点头,“我是从前向后按序观瞧,那书太厚,我怕漏了什么关键信息。”
“难怪。”李放喃喃道。
赵祯奇怪的问道:“你这是何意?什么叫难怪?”
“难怪你看不出来,甚至还觉得吕夷简是言之有物。”
说实话,要不是李放这几天古文阅读水平算是突飞猛进,再加上对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有了了解,他说不定也被吕夷简糊弄过去了。
不得不说,人家确实是老官僚了,避重就轻的本事着实炉火纯青。
“咚咚咚!”
李放用手点了点放在桌子上的奏疏:“这份避实就虚的本事,咱俩还要多学学。”
赵祯眉头皱起:“你是说吕夷简又在糊弄朕?”
他真的怒了。
信任这玩意建立起来很容易,毁掉它也不难。
这几天的功夫,曾经的肱股之臣,在赵祯这里就没了信誉,而一开始差点和他打起来的李放,却得到了他的信任。
“倒是谈不上糊弄这么严重,但他有些事确实没说实了。”
为了加强自身的说服力,李放还找到了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案例。
李放一条条的指出自己的建议:“首先就是三冗之一的冗官,因为你给圈定了变法的范围,这一点他倒是写了,只是内容嘛......”
说到这,李放摇了摇头。
北宋为何冗官?那是因为开国之初就定了下优待士大夫的国策。
不管士大夫犯了什么错,处罚都很轻,一般都不会置人于死地。
最厉害的刑罚就是把你给流放,前脚流放地还没到,后脚再给你换个更偏远的地方,路上折腾死你。
只是这样的手段,也很少用出来。
一个组织,缺乏一个退出机制,人可不就越来越多了吗?
至于为何冗官这么难处理?那就是还是要回到人身上。
皇帝的想法再好,那是需要人去执行的,让官吏自己去砍自己身上的肉,他们怎么可能下得去手?
而且一个国家那是一个完善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时候乱动,还不如不动。
现代码农圈里有句话,代码只要还能跑,那就别去动它。
北宋这套制度,流传至赵祯这,已经走过了几十个年头了,自有其惯性在。
很难仓促之间改变。
而且统治阶级未必想要改,北宋本质上是尽可能的与士大夫分享国家利益,大家一起来压榨泥腿子,这样来消除内部矛盾。
这种分享,是整个朝野官员的共识,乃至包括那些武将。
北宋年间,喝兵血,吃空饷的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直到靖康之时达到顶峰。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千里做官只为财,皇帝突然想变,底下的谁会答应?
若要强行靠武力推行改革,唐末五代的乱象犹在眼前,哪个皇帝又敢下这个决心呢?
所以,北宋之时